新建实验室设计指南

分享到:
点击次数:372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4日15:16:57 打印此页 关闭
实验室在专业上涉及到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安全、和感官品评等多个学科,在功能上又涉及到给水、排水、通风、排风、强电、弱电、空调、消防、废气废液处理、供气等复杂的工艺技术,同时还要考虑到环保、安全、可持续性发展等诸多因素,因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构建专业实验室的流程中,“构”的部分至关重要,它包括了实验室的定位和规划,是整个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和灵魂。实验室定位是指:实验室在国际、国内的定位(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实验室在行业(系统)内的定位;实验室在社会中的定位(行使政府职能、第三方检测的通用实验室)实验室在所处地理区域的定位。

实验室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室建筑规划,二是实验室工艺规划。实验室建筑规划包括建筑外观、风格、高度、园区布局等;实验室建设之前,需调查实验室需求,其过程包含整个实验室规划的过程,因此需要进行大量前期调研工作,既要明晰自身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又要广泛地考察相关单位已建成的实验室,学习其经验和教训。

此外,还应该从理念上充分认识到专业实验室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即是工作环境的构建,也是对环境造就出的工作方式的构建,而不是仪器和家具的简单组合。


1

通用实验室


通用实验室标准单元开间应由实验台宽度、布置方式及间距决定。实验台平行布置的标准单元,其开间不宜小于6㎡。标准单元进深应由实验台长度、通风柜及实验仪器设备布置决定,且不宜小于6.6m;无通风柜时,不宜小于5.7m。由1/2个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靠两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6m。当靠一侧墙改为布置通风柜或实验仪器设备时,其与另一侧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m。由一个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靠两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与房间中间布置的岛式或半岛式中央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6m。当靠侧墙或房间中间改为布置通风柜或实验仪器设备时,其与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m。岛式实验台端部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6.6m。

布置的通用实验室,如一侧墙或两侧墙靠近外墙部位开设通向其它空间的门时,其相应的净距应增加0.1m。由一个以上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实验台之间或实验台与实验仪器设备之间的净距应符合以上(上一段)规定。当连续布置两台及以上岛式实验台时,其端部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m。岛式或半岛式中央实验台不宜与外窗平行布置。必须与外窗平行布置时,其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3m。不宜贴靠有窗外墙布置边实验台,不应贴靠有窗外墙布置需要公用设施供应的边实验台。靠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的端部与走道墙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2m。中央实验台的端部与走道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2m。当实验室设置向室内退进的门斗时,则实验台端部与退进门斗的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2m。当通风柜的操作面与实验台端部相对布置时,其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2m。通用实验室宜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标准单元组成。宜集中靠建筑物外墙布置。设置空气调节的通用实验室宜布置在北向。

2

专用实验室


由标准单元组成的专用实验室,其开间和进深应按实验仪器设备尺寸、安装及维护检修的要求确定。布置通风柜和实验台时,应符合以上的相应规定。对有温湿度控制要求的专用实验室,建筑设计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3

生物培养室


生物培养室由前室、准备间、生物培养间、器械消毒及清洗间组成。前室使用面积不应小于8㎡,前室内应设家庭服和工作服分开的更衣柜和换鞋柜。由几个生物培养室组成的生物培养区,亦可在入口处设置集中式更衣换鞋柜。生物培养室应防止人流交叉感染,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尽端,不宜开设外窗。有外窗时,应做双层密闭窗及遮光百叶。生物培养室或生物培养区与非生物培养区之间,应设置实体砖墙。生物培养室各功能房间之间,宜采用密封的玻璃隔断墙分隔。玻璃隔断墙的骨架宜采用不易变形及耐清洗的材料制作。生物培养室与各功能房间玻璃隔断墙上的门,宜采用推拉门。培养室宜留有设置灭菌器的位置。

4

天平室


天平室应设置面积不小于6㎡的前室,并可兼作更衣换鞋间。天平室宜布置在北向,外窗宜做双层密闭窗并设窗帘。天平室与前室之间应采用密封的玻璃隔断墙分隔,并宜采用推拉门。天平台台面和台座,应做隔振处理。天平台沿墙布置时,应与墙脱开,台面宜采用平整、光洁、有足够刚度的台板,并不得采用木制工作台。设在楼层上的天平台基座,应设在靠墙及梁柱等刚度大的区域。高精度天平室除满足上述天平室的要求外,应布置在实验楼底层北向,天平台基应设独立基座(不宜设在地下室楼板上面)。外窗应做双层密闭窗。高精度天平室其天平台独立基座的允许振动限值,应按制造部门提供的数据选用,无资料时应符合现行的《机器动荷载作用下建筑物承重结构的振动计算和隔振设计规程》的规定。

5

电子显微镜室


电子显微镜室应按所用设备的允许振动速度和防磁要求,远离振动源及磁场干扰源布置,且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电子显微镜室由电镜间、过渡间、准备间、切片间、涂膜间及暗室组成。过渡间面积不应小于6㎡,且应设更衣柜及换鞋柜。电镜间不宜设外窗。电镜间的室内净高应按设备高度及检修要求确定。电镜基座应采取隔振措施。与电镜配套使用的有振动的辅助设备及室内空气调节设备等,应设隔振装置。电镜间、切片间及涂膜间的空气应过滤。人员出入口必须设更衣柜及换鞋柜。

6

谱仪分析室


谱仪分析室应远离振动源布置,且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必须布置在楼层时,应采取相应的隔振措施。谱仪分析室由谱仪间、过渡间、样品制备间、化学处理间、暗室、数据处理间及工作间组成。过渡间面积不应小于6㎡,且应设更衣柜及换鞋柜。谱仪间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通风柜。光源区应设排风罩。且谱仪间内不宜设水盆。

7

研究工作室


研究工作室设置数量应按使用要求确定,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研究工作室应靠近实验室或与实验室结合布置。

8

学术活动室


学术活动室的使用面积应按使用要求确定。该场所宜与公共交通空间连通,并应留有布置坐椅或沙发的空间。小型学术活动室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40㎡;中型学术活动室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60㎡。中、小型学术活动室每人使用面积:有会议桌的不应小于1.80㎡;无会议桌的不应小于0.80㎡。学术报告厅的规模应按使用要求确定,并宜设讲台、书写板、幕布,并留有放置放映设备的空间。容纳人数超过180人时,宜采用台阶式地面,台阶高度应按不遮挡视线的要求确定。宜设固定坐椅及记录台板。当坐椅自带记录台板时,排距不应小于0.95m;当设独立式记录台板时,排距不应小于1m。

9

图书资料室


图书资料室应由藏书部分、采编部分、阅览部分、出纳及目录部分等组成。图书资料室应布置在环境安静并与实验用房联系方便的位置。资料室宜采用开架阅览室。

10

公用设施用房


公用设施用房包括制冷机房、空调机房、排风机房、给排水及水处理用房、变配电室、电讯室、气体供应室等。公用设施用房宜靠近相应的使用负荷中心布置。公用设施用房布置于地下室时,应采取防潮、防水及通风等措施。

11

管道空间


管道空间分为管道井、管道走廊和管道技术层三种,其尺寸及位置应按建筑标准单元组合设计、公用设施系统设计、安装及维护检修的要求确定。建筑物内管道不多时,宜采用管道井。集中式管道井应设检修门;分散式管道井设检修门有困难时,应在管道阀门部位设检修口。建筑物内管道多且设管道井无法满足要求时,应设管道走廊或管道技术层,并均应设检修门。

12

实验室建筑设备


通风柜:通风柜宜采用标准设计产品。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宜采用节能型通风柜。通风柜内衬板及工作台面,按使用性质不同应具有相应的耐腐、耐火、耐高温及防水等性能。应采用盘式工作台面并应设杯式排水斗。通风柜外壳应具有耐腐、耐火及防水等性能。通风柜内的公用设施管线应暗敷,向柜内伸出的龙头配件应具有耐腐及耐火性能。各种公用设施的开闭阀、电源插座及开关等应设于通风柜外壳上或柜体以外易操作处。通风柜柜口窗扇以及其它玻璃配件,应采用透明安全玻璃。通风柜的选择及布置应与建筑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紧密结合。通风柜应贴邻或靠近管道井或管道走廊布置,并应避开主要人流及主要出入口。不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通风柜应远离外窗布置;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通风柜应远离室内送风口布置。当两者矛盾时,应调整室内送风口的位置。


实验台:实验台一般分为两大类:中央实验台和实验边台。中央实验台,布局于空间中央,做成岛形最为适合,四周留有足够大的走道空间便于工作人员活动,并且可以快速接近紧急设备或者安全出口。当实验室两侧或两端有确定的出口时,可以采用半岛形实验台。


实验边台,通常应用于单间实验室,靠墙而置,在室内中间留有通道。内凹形工作台让工作人员长时间工作也会感觉舒适,还可以为实验室留出更大的活动空间。无论是实验室中央台、实验室边台书桌,还是其它装备的设置和设计,都必须保证出口的通畅和在实验室内活动的方便,应根据中央台功能和主要固定设备的位置将实验室分区。


物品柜(架):实验室的内墙上宜设置嵌墙式或挂墙式物品柜(架)。物品柜(架)底距地面不应小于1.2m。物品柜(架)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并应与墙体牢固连接,物品柜(架)横隔板应上下位置可移动.

上一条:评估烟尘净化器性能:关键指标与选择指南 下一条:质量检测实验室规划布局要点和设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