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已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与高校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合作方式。
什么是校企联合实验室?
校企联合实验室是指企业和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为完成或达到一个及多个目标,双方以合作开发的模式,共同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硬件、软件、技术等资源所共建的平台。
目前,我国校企联合实验室从双方合作需求与参与程度来分,将现行的合作模式大致分为三个类型:
教学培训主导型
教学培训主导型合作模式主要是以教学培训为合作基础,把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经验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设备、资金资源,形成面向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的素质技能提升计划。
高校学生在此类实验室通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满足企业要求的技能,成为技术成熟的毕业生;企业员工通过高校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职业素养。
同时,部分企业为实现自身社会品牌目标,往往将企业客户培训也放在此类型实验室。
科学研究主导型
科学研究主导型实验室是由学校主导建设,在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指引下,学校负责实验室的科学归属、整体规划和功能定位等总体方向的把握,包括建设前期调研、合作企业选择等。
同时,此类型实验室主要是以面向国家需求为主,通过国家资金资助的方式,独立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工作。
因此,企业在此类型合作模式中,主要以提供研发基金为主,实现专利技术分享和大型设备资源共享的目标。
生产研究主导型
生产研究主导型实验室在企业参与市场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革新,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部分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和实验条件,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主导技术研发。在此类合作模式中,企业主要是在自身研发条件的基础上组建联合实验室,吸引高校优秀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研发工作。
高校通过科学优势和教师科研成果的投入,促进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了解市场需求,开阔研究思路,使得教师的研究更加贴近经济的发展,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所倡导的“建立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作为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的发展平台,汇聚了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创新优势,融合了企业知识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化能力,实现了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同时,校企联合实验室是提高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深化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并且校企联合实验室对高校和企业所产生的效益也非常显著。
对高校而言
校企联合实验室可以帮助学校改革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开展多门课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产学研能力等。
其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工作能力,并提高学生就业率。以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为例,该校与通用电气合作成立了“GE智能平台实践教学中心”,该中心通过引进当前世界先进的工业软件技术,打造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使得学校可以采用多个专业软件化教学及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为学校培养出更多社会真正需要的、可靠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对企业而言
企业技术研发方面可以依靠高校丰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优势,在共享实验平台上获取更多的技术革新、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研发专利,从而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不断增强。
此外,企业的一些新技术需求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与高校专业领域的专业团队一起合作,实现新产品从0到1的快速研发和从1到10的快速产业化,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研发周期,提高了效率。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在联合实验室平台上的工作实习,当学生毕业或实习期满后,双方都有意向,即可留在企业内继续工作。这种校企联合实验合作平台关系,不但为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也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了支持。
此外,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平台,企业可以根据与高校签订的合作协议内容,将公司内部的在职人员送进平台请合作院校的老师进行培训,这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有利有弊
企业和高校在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及后续运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及风险。
比如在成立的过程中,企业与高校在资金投入、分工方面有不同意见,加上不同地区政府在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的扶持力度方面也有不同,从而会出现企业和高校责任分工不明确,权力分配不均等问题。
而且当一个新的产品或新的技术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诞生之后,其所属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以及使用权等权利的分配则是双方最关注的问题点,如果这个没有明确好则会出现不欢而散的局面。
其次,校企联合实验室运作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和高校本身运作方式和制度就各不相同,在平台如何管理、谁去负责、怎么运营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分歧。
另外,由于企业和高校存在时间、空间距离,双方在信息的沟通交流与共享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延迟和差异。
完善机制、扬长避短
针对校企联合实验的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改善:
⏩ 进一步健全校企联合实验室保障机制。校企联合实验室作为高校与企业双方处于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合作产物,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明确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归属等。
探索校企联合实验室合作双方的进入、退出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评价机制,把校企双方有效资源、资金用好用活,实现高效人才培养目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 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实验室管理体制。校企联合实验室由于其涉及学校、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多个主体,容易出现“多部门负责,却又都不负责”的尴尬局面。
学校应在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基础上,通过第三方服务平台协助,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监管体系,落实好联合实验室主体责任制,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实验室内部标准化管理制度,实现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 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信息化交流平台。由于校企双方存在时间、空间距离,学校应将校企联合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
在校级第三方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其信息化交流平台,通过校企双方协调、沟通机制,及时对内披露研究进展信息,对外发布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品供需等信息。